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大家洗澡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南方高温地区,恨不得出一次门就冲一次凉。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洗澡洗得很勤,但还是能搓出泥条来,那些泥就像野草,生生不息,源源不断,搓不尽。
有时候,泥多得随便用手摩擦一下就能掉下来一堆,若是用上北方的搓澡神器——搓澡巾,更是“惨不忍睹”,好似几年没洗过澡。
为啥每天都洗澡,
还是能搓出泥?这泥到底是啥?
据说不同地方,对泥条的称呼不同,养生君那边的方言叫“géi zhì”,你们那边的方言是怎么叫的?
言归正传,这泥到底是啥呢?
因为人类是由女娲娘娘用泥巴而捏成的,所以洗澡的时候就会掉泥巴~(哈哈,开个小玩笑~
)
其实,这“泥”真正的面目是皮屑、汗液、皮脂、灰尘等的混合物。
我们的皮肤每时每刻都会“丢掉”一些角质细胞,原本这些细胞可以轻轻松松地脱离皮肤,各奔天涯,无奈身上还有汗腺和皮脂腺,它们所分泌的汗液和皮脂,会把这些废弃的角质细胞,和着外界尘土一起,给“粘”在皮肤上,搓澡时就会搓下一条一条的“泥”。
如果时间够久,皮脂还会被氧化变黑,最终搓出黑泥条。
一般来说,喜欢吃辛辣刺激油腻食物,以及不爱运动的人,身上的泥会更多一些,因为 “油腻+不运动”会导致代谢缓慢,这样代谢的残留物就会堆积在皮肤上,产生的“泥量”自然就多。
至于每天都洗澡“泥”却还是生生不息,是因为咱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分泌油脂和汗液,所以,即使这一刻搓掉了,下一刻也会有新的泥分泌出来。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长。
另外,很多时候,南方人洗澡只是停留在“冲”洗的阶段,尽管会使用沐浴露,但如果没有“搓”这个动作,“扒在”皮肤上的泥就不容易掉下来,久而久之,泥就会越积越多啦。
搓泥也有讲究,
否则损伤皮肤,越搓湿气越重!
很多人看着身上搓出的一条一条的泥,会很有成就感,觉得只有搓出泥来,才是真正洗干净了。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朋友们,不把皮肤搓红不罢休,有时候都能看到血印子了。
像这样的“暴力”搓澡法是不推荐的,正常皮肤表面有层”死皮肤”——角质层,能阻止病菌和有害射线入侵人体。
这层“死皮肤”更换速度缓慢,最快的也需要十多天。
只有让它自然脱落,让新的同时长出来,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洗澡时,如果反复用力搓擦,容易使表皮角化层过多脱落,造成皮肤破损,还会由于皮肤屏障的破坏,降低皮肤抵抗力,加剧皮肤干燥、瘙痒等等问题,引起皮肤病。
而且,皮肤这层保护屏障一旦受损,病菌和湿气也会“乘虚而入”。
特别是夏天,气候比较湿热,雨天也多,湿气本就容易入侵。这样做,就是给湿气留下了可乘之机。
所以,最好是隔几天搓一次,不要太大力,把皮肤给搓破了。
洗澡的时候,很多人还会有这样一个冲动——看到自己的肚脐眼,就想摸一摸,抠一抠。
有时候抠着抠着就会有意外的惊喜——抠出一大坨泥,放在鼻子上闻一下,那味道,上头极了。
话说,这肚脐眼里的泥到底是啥?
肚脐的前身就是脐带,脐带是连接胎儿和母体胎盘之间的“纽带”。
一旦宝宝降临人间,脐带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而被剪断并结扎,随后便形成了肚脐眼。
肚脐眼由于结构比较独特,所以很容易聚集污垢,形成“脐泥”,这个泥跟身上其它位置搓出来的泥其实没啥太大区别。
都是皮肤脱落的细胞与汗液、灰尘等杂质形成的混合物,只不过肚脐凹陷,且有皮肤褶皱,相比于其它部位更容易藏污纳垢。
美国科学家通过一项研究发现,人类肚脐是一个细菌窝,里面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担心,肚脐这么脏,会不会容易生病啊?
别急,虽然肚脐上有着那么多细菌,但是要比多,咱们身体的肠道细菌有10的14次方个细菌呢,肚脐细菌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且,肚脐眼里的细菌大部分是非致病的细菌,所以不必太担心。
肚脐眼的泥,能不能抠出来?
最好不要。
因为很多时候掌握不好力度,力度过大,容易弄伤肚脐娇嫩的皮肤,有可能引起炎症,一旦恶化还可能化脓,细菌可能侵入腹腔内重要的血管。
而且,虽然脐带的功能已经退化,但内脏(主要是小肠)的神经反射还存在,用力抠肚脐可能会对它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
养生君用亲身经历证明,不能随便抠肚脐眼的泥,抠过一次后,结果发炎了,过好几天才恢复。
如果你实在觉得脏,可以偶尔洗一下,但不要太频繁。
因为肚脐本身的污垢,可以保持正常肚脐温度。
如果太干净,热量散发快,肠胃功能都可能受损,而且肚脐十分娇气,如果你想给它洗澡,可能会引起其它不适,造成炎症感染。
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