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活纵有千般磨砺,古人却以诗心为盾、乐观为刃,在风雨中劈开一道向阳的裂痕。本篇精选八首经典古诗词,字字句句皆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生动注脚。从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到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的豁达;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韧,这些诗句跨越千年,依然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热爱。它们证明:真正的乐观,不是从未受伤,而是即使饱经风霜,仍能以赤子之心拥抱生活。愿这些诗词成为你我的精神灯塔,在暗夜里照亮前路,在寒冬中温暖心房。
图片
1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宋代〕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名句译文: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自儋州北归渡海时。彼时他已六十五岁,被贬谪至“南荒”海南已逾三载。首联“参横斗转”之景暗喻时局将变,“苦雨终风”喻指多年贬谪之苦,而“解晴”二字已现豁达之态。颔联以“云散月明”自况,道出本心如海天般澄澈,无需点缀。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直抒胸臆,将劫后余生之慨升华为对生命奇绝体验的珍视。全诗融自然景象与人生哲思于一体,既有历经风雨后的澄明,又有超越苦难的旷达,堪称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精神的绝佳注脚,展现了士大夫在逆境中依然热爱生活、向光而行的精神风骨。
图片
图片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名句译文: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首联“巴山楚水”点出贬谪之地的荒僻,“二十三年弃置身”直写半生飘零之痛。颔联用向秀闻笛思嵇康、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暗喻世事沧桑与故友凋零。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却见“千帆过”“万木春”,在自嘲中显豁达,于沉郁处见生机。尾联“暂凭杯酒长精神”收束全篇,将悲慨升华为对生命的热望。全诗熔铸历史典故与人生体验,既有对苦难的坦然接纳,更有对未来的热切期待,展现了士大夫在逆境中坚守本心、向阳而生的精神力量。
图片
图片
3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名句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此诗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诗中“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盛宴场景与“停杯投箸”的失意形成强烈反差,暗喻诗人虽受皇帝赏识却遭权贵排挤的困境。“欲渡黄河”“将登太行”的艰难喻指仕途受阻,“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则暗含对姜尚、伊尹得遇明君的期待。尾联“长风破浪会有时”以豪迈笔调收束,将困顿中的迷茫升华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全诗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展现诗人虽饱经仕途挫折,却始终保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与热爱生活的壮志,成为盛唐精神的不朽象征。
图片
图片
4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名句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陆游罢官归隐山阴期间。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以农家待客的淳朴热情,暗喻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仕途困顿,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则豁然开朗,道出困境中自有转机的哲理。尾联“拄杖无时夜叩门”更显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切热爱。全诗融田园风光与人生感悟于一体,既展现了陆游在仕途失意后仍保持的乐观心境,又体现了他在“丰年留客”的质朴生活中寻得的精神慰藉,成为其“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外的另一面精神写照。
图片
图片
5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名句译文: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被贬潮州途中。首联“一封朝奏”与“夕贬八千”形成时空巨变,道尽仕途无常之痛。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直抒胸臆,展现他宁折不弯的赤子之心。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以景写情,既写旅途艰险,又暗喻人生困境。尾联虽言“好收吾骨”,却在悲怆中透出坦然,即便前路瘴疠,仍不悔此生抉择。全诗将贬谪之痛与忠贞之志熔于一炉,在“马不前”的迷茫中,更见其“肯惜残年”的执着,成为士大夫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热爱生活的精神写照。
图片
图片
6
酌酒与裴迪
王维〔唐代〕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名句译文: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亲近大自然,享受美食,保重身体。
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彼时他历经安史之乱动荡,官场浮沉已看淡。首句“酌酒与君”便见坦诚相待的知己情谊,在“人情翻覆似波澜”的世态炎凉中,诗人以“白首相知犹按剑”的警语道尽人心难测,却无悲愤之色,反以“草色全经细雨湿”的细腻笔触,捕捉自然微妙之美。尾联“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更显超脱,不是逃避,而是历经沧桑后对简单生活的珍惜。全诗在淡泊中见深情,于世事无常中守住内心的安宁,展现了王维饱经风霜却依然能以温润笔触拥抱生活、热爱自然的豁达情怀,堪称“诗佛”晚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智慧的生动注脚。
图片
图片
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名句译文: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重阳登高,他携酒与客同游,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清旷之景开篇,暗喻宦海沉浮后的澄明心境。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道尽仕途坎坷,却转而以“菊花须插满头归”的鲜活姿态拥抱生活。尾联借齐景公泣牛山之典,反抒“古往今来只如此”的坦然,不必为人生短暂伤怀,当以酩酊酬佳节。全诗在秋日登高中的豁达,既是对重阳民俗的生动诠释,更展现了杜牧历经仕途风霜后,依然以“但将酩酊”的洒脱热爱生活、向光而行的精神风骨,堪称唐代士大夫“人间清旷”的典范。
图片
图片
8
苔
袁枚〔清代〕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名句译文: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此诗为袁枚晚年隐居随园时所作。袁枚一生仕途起伏,中年辞官后以诗酒自娱,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诗中“白日不到处”的苔藓,暗喻世人眼中卑微的生命,但“青春恰自来”的倔强,正映照出诗人历经沧桑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末句“也学牡丹开”更以苔花自况,虽如米粒般微小,却敢与牡丹争艳,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恰是袁枚饱经世事风霜后对生命价值的庄严礼赞。全诗语言质朴如话,却于平凡处见奇崛,将“苔花”升华为不屈从于命运、永远向阳而生的精神象征,成为清代性灵诗派“独抒性灵”的绝佳注脚。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