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是什么?
魔幻的是,当一个40岁的男人,开着车一头撞进教堂,端起枪把人间变成炼狱,最后还放了一把火,想把一切烧成灰烬的时候,所有媒体的聚光灯,都打在了他“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的身份上。
好像这个标签,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但这恰恰是最大的误导。
说白了,托马斯·雅各布·桑福德,这个在伊拉克战场上滚过刀山火海的男人,他不是一个bug,他是一个feature。
他是美国这部精密、高效、却又冷酷到骨子里的战争机器,吐出来的一件“报废品”。
我们先把时间线拉直。
密歇根州,格兰布兰克镇,一个寻常的上午。10点25分,报警电话被打爆。有人开车撞进了教堂,然后开始无差别扫射。
警察的反应算快的,8分钟,10点33分,就在教堂停车场里,把已经杀红了眼的桑福德“当场击毙”。
8分钟,听起来很短。
但在一个手持凶器的前海军陆战队员面前,8分钟,足够一场人间炼狱开场又落幕。4人死亡,8人受伤,加上被击毙的凶手自己,一共五条人命。
干净利落,效率惊人。
这很美国。
更美国的是接下来的舆论操作。媒体开始深挖桑福德的过去,他母亲社交媒体上的照片被翻了出来——一个穿着海军陆战队制服的年轻小伙,眼神里还有光。服役时间,2004年到2008年。
这个时间点,太有讲究了。
稍微了解点军事史的都知道,那是伊拉克战争最血腥、最残酷、巷战打成绞肉机的几年。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派了一个最能打的销售,去开拓一个最野蛮的市场。这个销售九死一生,签下了大单,浑身是伤地回来了。公司给他发了一笔奖金,拍拍他的肩膀说,兄弟,辛苦了,然后就把他扔在了人力资源部的待岗名单里。
至于他在那个野蛮市场里,见过什么,干过什么,留下了什么心理创伤,对不起,公司不负责售后。
这就是美国战争机器的底层逻辑。
它本质上是一个“耗材管理系统”。
年轻人,热血沸腾,被爱国主义和好莱坞大片忽悠着,签下合同,成为这部机器的一个零件。机器把你运到万里之外的沙漠、山地,让你去执行那些在文明社会里绝对非法的任务。杀人,或者被杀。
你每天活在肾上腺素飙升的极限状态里,神经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橡皮筋。你学会了如何最高效地索取敌人性命,学会了如何把人性压缩到最低,只保留生存和战斗的本能。
几年后,合同到期。机器把你这个零件拆下来,运回本土。给你一笔退伍金,给你一个“老兵”的荣誉称号。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机器轰隆隆地继续运转,它需要新的、年轻的、没被磨损过的零件。而你,这个“报废品”,被随手扔进了名为“社会”的巨大回收站里。
你带着一身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带着那些午夜梦回时都会尖叫着惊醒的血腥记忆,带着一身被战争逻辑重塑过的行为模式,试图重新融入一个歌舞升平、人人都在讨论橄榄球和政治正确的正常社会。
这可能吗?
这就像让一台坦克,去学着在瓷器店里跳华尔兹。
结果必然是灾难。
奇葩的是,这套系统运行了几十年,从越南到伊拉克,再到阿富汗,生产了无数像桑福德这样的“报废品”,但系统本身从不反思。
它只会做两件事。
第一,出事后,迅速切割。把桑福德们定义为“孤狼”、“精神失常的个体”,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跟系统无关。你看,警察8分钟就解决了问题,我们的“安保系统”还是牛逼的。
第二,继续美化。继续拍更多的《壮志凌云》和《美国狙击手》,继续在征兵广告里展示肌肉、跑车和荣誉,把战场描绘成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游乐场,吸引下一批年轻人,成为新的“耗材”。
这就是最骚的操作。
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问题,一边假装自己是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桑福德开着车撞向教堂大门的那一刻,他脑子里在想什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了。
或许,他只是想用一种最极端、最剧烈的方式,把自己在伊拉克学到的那套东西,在美国本土再预演一遍。
他不是在报复社会,他是在用自己唯一熟悉的方式,跟这个抛弃了他的世界,做最后的对话。
开车冲撞,是装甲突袭。持枪扫射,是火力压制。纵火焚烧,是焦土政策。
你看,他到死,都没能走出那场战争。
他只是把战场,从伊拉克,搬回了密歇根。
而这一切的根源,不在于枪支是否泛滥,不在于教堂的安保是否有漏洞,甚至不在于桑福-德本人的道德品质。
本质上,这是一笔来自帝国的“坏账”。
你把暴力输出到全世界,指望暴力永远不会反噬自身,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真。那些被你派出去执行暴力任务的士兵,就是这笔“坏账”里最不稳定的利息。
他们是帝国的成本,是战争机器的损耗。平时,这些成本被各种福利和心理干预包裹着,看起来岁月静好。
可一旦包裹破了,里面的东西流出来,就是一场血淋淋的社区灾难。
所以,桑福德的悲剧,绝不是最后一个。只要这部机器还在运转,只要“耗材”还在被不断生产和报废,那么在美国任何一个阳光明媚的小镇,随时都可能上演下一场8分钟的人间炼狱。
这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