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是我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担任我国领导人期间,周总理始终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正确决策,对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层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总理不仅关注国内的政治事务,还积极致力于国际间的外交关系,力求为新中国争取一个和平且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此过程中,周总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然而,尽管周总理的影像资料数量众多,大部分都记录了日常工作中的平凡时刻,略显“官方”,缺乏个人色彩。不过,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却格外引人注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捕捉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周总理形象。这张由《时代》周刊摄影记者焦尔焦·洛蒂拍摄的照片,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经典,名为《沉思中的周恩来》,其印刷量高达九千万张,深受宋庆龄和邓颖超等人的喜爱,也成为了世界各地的“网红”照片。
展开剩余78%这张经典照片诞生的背景堪称意外。1973年1月6日,意大利外交部长朱塞佩·梅迪奇率领的代表团来访中国,而焦尔焦·洛蒂作为《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也在随行之列。当时,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与意大利代表团进行会谈。洛蒂后来回忆起拍摄的过程时表示,自己曾非常渴望能够拍到一张周总理的照片,尤其是在此次访问中,他第一次有机会如此接近这位伟大的领袖。
在会议期间,周总理与代表团成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洛蒂也一直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然而,机会并没有像洛蒂预想的那样轻松到来。会谈结束后,周总理开始依次接见代表团成员,这时洛蒂终于等到了一个单独与周总理交流的时刻。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洛蒂首先想到的便是用镜头留下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但考虑到拍照需要一定的时间,且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接见,他灵机一动,决定将自己的位置挪到队伍的最后,等到所有人都接见完毕后,再去拍照。这个决定无疑是明智的,这也为他拍摄那张震撼全球的照片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在接见过程中,洛蒂终于有了与周总理近距离接触的时机。洛蒂迫切希望能通过摄影机捕捉下周总理的神情,于是他坦诚地对周总理说:“总理先生,我人生中第一次撒谎,我告诉别人我没有带相机,但其实我带了。我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如此接近您拍照了。”听到洛蒂的请求,周总理幽默地回应道:“满头白发的人也会说谎吗?”然后,他同意了洛蒂的请求。
在得到了允许后,洛蒂首先拍摄了一张周总理坐在沙发上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姿态和神情都相当自然,但洛蒂依然觉得有些细节可以改进。于是他恳求周总理允许他再拍一次。在第二次拍摄时,周总理的目光恰巧远望,洛蒂迅速按下了快门,捕捉到了这一精彩瞬间,最终定格了这张被全世界传颂的经典照片。
回到意大利后,洛蒂将这张照片洗印了三份,分别送给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中国政府以及周总理本人。1973年末,意大利政府将这张原版照片作为国礼赠送给周总理,随后,这张照片被刊登在《时代》周刊上,并因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政治寓意,迅速吸引了广泛关注。1974年,这幅照片获得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认识世界奖”,这一奖项表彰了照片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卓越贡献。
不仅如此,这张照片还深受宋庆龄和邓颖超的喜爱。邓颖超在看到这张照片后,对洛蒂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她说:“这是周总理生前最美的照片之一。”宋庆龄也对这张照片情有独钟,甚至说她如同情人眼中的西施。这张照片的印刷量已经超过九千万张,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张照片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妙的构图和光影运用上,还巧妙地展示了周总理的内在气质。照片中的周总理面容刚毅,双手在冷色调的背景下格外突出,形成一个稳定的直角三角形,象征着他坚定不移的革命立场与文儒之风的融合。照片中的周总理既有革命家的坚定意志,又有学者般的睿智与从容,这种独特的气质通过照片得以完美呈现。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按照他生前的遗嘱,骨灰被撒向祖国的山川大地。周总理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终身,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曾停歇。而洛蒂所拍摄的这张照片,也成为了人们永远纪念周总理的重要载体,寄托了无数人对这位伟大领袖的崇敬与怀念。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