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暑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欢迎来到《好书不孤独,馆员来拆读》的第七期。在本期中,我们将翻开一本讲述故乡风物的书,一起去触摸那些早已铭刻在作者心底的风物记忆,去感受一个灵魂如何与一片土地深深相连。
《陪花再坐一会儿》
拆读稿音频
脑图
展开剩余92%文稿
关于作者
周华诚身上有多个标签,读书人、作家、出版人、农夫,当然,他的职业履历还包括了机关工作人员、医生、记者。喜好云游四方的他,也许是见过的世界足够宽广,体察过的人间足够繁杂,对多元化生活拥有了足够深刻的感受力,其落笔淡定而从容,有一种“知世故而不世故”成熟的天真,力透纸背。其文字似一双素手,俯身温柔地替现实中焦虑与迷茫的你我,拨开心灵深处的重重迷雾,给予最温暖而妥帖的疗愈。
而作者本人,又因走了足够远的路,回看惊觉,最宝贵的还是最初那颗赤子之心,那个少年时候纯粹的自己。于是听从心灵的召唤,义无反顾回到生养他的故乡——浙西常山,腾一方净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个出走半生归来的少年,不惧岁月悠长,在此停驻,用心聆听土地的呼吸与歌唱,生活简单而明亮,眼神澄澈而干净。其陆续面世的散文集,如:《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陪花再坐一会儿》《素履以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造物之美》,一部部名字美得摇曳的作品,也毫无悬念地斩获多项文学大奖:三毛散文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百本自然好书奖等。
核心内容
作者写笔下的故乡——浙西常山,写那山水、村落、花草、美食,写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千百年恒久不变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事风物。在这本书里,好似不存在“时间性”的概念,时光是凝结的固态的。在当下一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与其说是时代抛弃了作者,毋宁说是作者主动放弃了某种现代性,主动选择慢下来,往回走,回到故土那些熟悉而珍贵的人事身边,回归到白天耕读、晚上写书,一种和古人相似的生命轨迹。一切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模样,这片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作者之间有种强烈的连接,那里有割舍不了的亲情,那里有千百年来恒久不变与土地深刻关联的生活,连接之深好比婴孩和尚未被剪断的母体脐带。但作者早年却在不断努力去挣脱这种连接,直到见过外面足够大的世界,在不断远离中慢慢体悟,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后,回看故土,便生出旁观者的视角。在本书中,作者将传统的散文精神照见现实生活的日常,以深挖出其自带美感的生命底蕴。于是,那留存在故纸堆里的诗意,因为紧贴了土地,有了直指人心的文字张力。
序言
翻开书页,入目处,便为作者以《一百件缓慢的事情》为题的自序,便将目光锁定在一个“慢”字。须知,在生之后、死之前,我们能拥有的只有时间,如此奢侈的时间,又具备了神奇的魔法,经过它的点化,一切朴素平常的事物都会生出一种深刻的美感。而“美”的精髓恰在于“慢”,世间所有足够“美”的事物都值得我们缓慢地以有限的生命来消磨殆尽。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前半生一路风尘的城市生活中,在漫长的试错时光中萃取到的审美精髓吧?在遥远故土,空气中草木的味道、蛙鸣、风声雨声、竹林簌簌、松枝落雪的轰鸣声,这些曾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有了广袤时空的隔离,在城市生活模糊的布景下,如此清晰,竟无端生出一种美,高级且深刻。那是有着生命根基的美,承载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愿意将其理解为作者情感的承载物。这些事物在漫漫时间长河里保持着岿然不动的姿态,稻田秧苗返青时相约晚饭后散步的守桥人、红蜻蜓飞过的稻田水中倒影的晚霞、秋天收获的田野上陌生人主动递过解渴的胡柚,回荡在童年记忆里榨油坊的号子声……一个个与作者深刻捆绑的故土人事,静静躺在书页间,等待着你我以一颗懂得的心去“解绑”,在阅读中实现自我疗愈,以最终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心灵故土。
第一部分:落花
作者在异乡漂泊了许久归来的第一件事,却做得很慢很慢——那就是在山中坐等了一年后,在快要落雪的十二月的傍晚,找来山中种猕猴桃的老林喝酒。他家收成的猕猴桃酿的酒,抿上一口,在窗外渐渐幽暗的山色下,听他聊聊山里猕猴桃这一年来的故事,仿佛交谈着的不是植物,而是自家的孩子。老林的叙述风格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一月除落雪,二月看虫害,三月施芽肥,四月授花粉,五月疏果,六月防涝,七月壮果,八月继续,九月采果,十月秋剪,十一月蒸酒……正所谓“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老林的猕猴桃酒里,倒映着十二个月里变幻的山色,把酒言欢之际,作者顺便给大山取了个有趣的名字,一杯酒便喝出了东晋的水平。
要是回来的时候碰上田野收获的季节,穿过胡柚林,会有面目模糊的农人递来胡柚解渴,随着记忆舒展,农人的面目也渐渐转为清晰,那是在常山县中学教了四十多年数学的老徐和他的老伴娇凤奶奶。老两口退休后守着家里那棵胡柚“祖宗树”,一守十多年。这棵树繁衍的后代遍布常山县,树果成为县城名产,而老徐教过的学生也如春天“祖宗树”上的花朵数不胜数,从当领导、开工厂到外出打工……每当这时,娇凤奶奶喃喃道这花“十里飘香”,老徐会骄傲地搭话“百里飘香都不止”。到了收获季节家里堆放着的果实,和挂在堂屋显眼处老徐的退休证一样,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在南方六月雨水的季节,带城市来的友人回到父亲的水稻田里,低头,弯腰,恭敬地把一棵棵青青的秧苗稳稳地安放在故乡的大地上。低头,在泥水里可看见天上的云;弯腰,以一种低微的姿态,顺着秧苗伸展的方向看天,天空悠然发出清澈的蓝光。这样看着看着,入了夜,便飞来萤火虫一两只,带着绿莹莹的微光,好似稻田的主人一般提着灯笼来迎客。一颗被打动的心随着夜幕下这绿光一起变得通透明亮,仿佛循着萤火虫的幽光可以寻回那丢失了许久的童年。
要是在四月晚春时节回家,可以搬张小板凳,在老徐那棵胡柚“祖宗树”下面,抬头赏一赏那花期将满的柚花。树叶还残留着雨水打湿的痕迹,柚花厚重的白色的花瓣,风一吹,颓然落地,是一朵花生命的终结。这时候如果闭上眼睛,不去想那春将逝去的感伤,此时,依然还弥散在空气中带着悠远清香的柚花,将换成另一种生命姿态,依旧鲜活着。
若是在大雪封山的冬夜回来,月色将如水般漫过万寿寺。这座偏安浙西的寻常寺庙,在山林最高处,离天近。在里面听僧人讲古,让时间慢下来,一再被拉长,于是心便静下来,只有足够的静,方适合抬头望月。
第二部分:山色
那一轮古老的月亮,亘古不变地照着故土的山林和岩石。和月亮一样不变的,是故乡的“金钉子”,一座地质公园。有时间就想去看看“金钉子”,可即便穷尽一生去看,它依然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存在。这时候便无端生出生命的无奈与忧伤,和它相比,人类还太过年轻,人生最长不过百年,是只争朝夕的百年,以至于一秒钟,对生活的日常都会产生意义。当我们带着这种所谓的“意义”去看“金钉子”,仿佛以一个最多不过百年光景的生命,去面对一个几亿年固化的时间,却要试图从中读懂什么,难度不亚于让一个文盲去读一本学术巨著,注定不得其门一无所获。但心静下来,足够的静,到底还是能读取少许来自“金钉子”的启示,那就是:有限生命若以缓慢的方式对待,也许能创造出一种永恒的价值。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现在很多人虽从故乡来,故乡的很多事却是不知的,比如,故乡的瓜果。于是只能去读雍正《常山县志》,通过一本生硬的古书,通过古书上的方言、水稻、麦子、纸砚、旧泉、慕仙亭、半透明的葛、消失的花红,翻找那似乎已遗失殆尽而仅留存于记忆中的故乡。这过程仿佛穿过长长的昏暗不明的时光隧道,往回找,执着地找。直到亲身回到故乡古老的果树下,耐心地等,等到果实在树上彻底熟透,那时候入口的一瞬,味道和小时候一模一样,这时候仿佛时光隧道最尽头处透出了一片光明,那一刻,丢失的故乡终于从故纸堆里“活”过来了。
就这样摩挲着故乡古老的果树,人的内心也变得柔软,这时候只要拥有一颗敬天畏人的心,一种叫作“相信”的力量,便能感受着古树的体温,感知到它身上每个血管中,依然流淌着的绵延了几百年的民风民俗。有古树的村庄是有福的。比如那棵胡柚“祖宗树”,便如一慷慨乡贤,任人把茶叶包在其开花的枝桠,以其身上胡柚花的香气入茶,封存起来,供漂泊的游子在品茶时一解思乡之情。
第三部分:会饮
老家的茶,寂寂潇潇,无人过问,恰好是对茶天然纯正最好的保护。在外漂泊多年后,想回老家喝一口老家的茶汤。问茶,在山野间,在耕夫渔樵间。大费周章后得到的茶,好在“放心”二字。然后找一两故旧,在老家的深秋,塔山的书画院的银杏树下,边喝茶边读诗。用最普通的玻璃杯子,最普通的热水,沏最普通的茶叶,这一碗茶汤却意外地好。茶味似乎在茶汤中,实则在茶汤之外,在喝茶与泡茶的人沉淀的人生阅历里。这时候,贾平凹文中的那句:“女人最好的年龄段是少妇,做少妇的女人真好。”有了最生动的诠释。此时没什么事情需要赶着做,一心喝茶。就这样,在缓慢的时间里,一个有阅历的喝茶人,在最本真的茶汤里,品出了茶汤之外的味道,也许那是岁月的味道。
如果在冬天,约上王二狗,一个心地良善的屠夫,到小城的寺庙寻方丈饮茶。去往寺院的路上已被修得过于平坦笔直,没有了旧时的弯绕和泥泞,却少了些许修行的况味,唯一不变的只有寺中历经沧桑的大树。寻方丈不遇,和王二狗在寺中走了走,冬日的阳光照在王二狗淳良的脸庞,二狗脸上所散发出的暖意,有一种来自于俗世修行人的慈悲。
前半生努力摆脱“父亲的水稻田”的羁绊,却在三十岁决意回来,与城里的朋友们一起在“父亲的水稻田”中,践行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点一滴捡拾起劳动的尊严和快乐。也是在水稻田里收获了精神上的审美体验:傍晚坐在田埂上,吹着田野的风,看晚霞中的红蜻蜓,倒映在脚边水稻的泥水里,勾起了多少而立之年,依然无法忘却的少年时候的感伤。
第四部分:上座
一堆鲜红的辣椒末静静躺在案板上,那鲜红欲滴张扬着的是好似刚摘下来的新鲜。“鲜辣”,千百年来常山菜的灵魂,铸造出常山人独特的肠胃记忆。常山小城出生长大的孩子,去大城市工作,后来又出国,隔了很久很久,回到小城来,来一家伴随着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小面店,不小心被辣椒呛了一口,往日的生活片段瞬间,随着这猝不及防的一点辣“活”过来了,那已经离世的亲人那一刻仿佛回到身边。一切还是往昔的模样,小店还是那间小店,辣还是那道辣,记忆还温热着。
那是被正月初一的开门爆竹声震醒的早晨,接过一碗父母亲手煮好的“索面”,新的一年便随着亲人温情的祝福开启了。一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面条,吃的是无比温暖的家的味道,揉进了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无尽怀念的乡愁。
相比之下,城市里的生活就是潦草,一个“快”字,对食物和人本身都是一种糟践,这时候就无比怀想老家。回老家,日头长久,可以慢慢吃一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食材,比如茄子。这时候没有人催着做什么事情,吃饭就吃饭。什么都可以不讲究,吃饭要讲究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哪一口是青菜的味道、哪一口是萝卜。这种“慢”,大概是粘在这土地的人们对这土地上生养出来的食物,发自内心的珍惜和某种敬意吧,以至于每一颗青菜、萝卜似乎都署有一位农人的名字。
生活的仪式感已被城市生活冲得很淡很淡,只能在记忆中翻找,那久违了的故乡做米爆糖的冬夜,做米爆糖的师傅,仿佛进入创作状态的诗人,思路不能被打断,整个制糖过程门闩紧闭,悄无声息,任何风吹草动,都好比正处于写作中的诗篇被打断一样。后来在城里当街白天也随处可见做米爆糖的,却永远无法忘却记忆中的故乡,那被米爆糖师傅“炮制”出的甜意充盈的夜晚。
总结
“中国之辽阔之巨大感染了我。”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如是说。而作者的家乡常山,是一个在中国的版图中小的几乎可被忽略的存在。可若以一颗懂得的心真正蹲下身来,用笔和镜头去记录它,这个小得几乎可忽略的存在,依然拥有着辽阔和巨大的美。
文稿:邝耿力
一审:张惟
二审:谢沚蓝
终审:刘粤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有哪些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